【央视快评】匡正干的导向 增强干的动力 形成干的合力
ex
2025-04-05 05:04
(文/金邵鹏) 发展中国家怎么判断贫困?怎么衡量经济水平? 据果壳网的介绍,近年来,迪顿的研究主要关注发展中国家的消费和贫困。
对企业来说,追求贡献于GDP的产值,既可以增加利润空间,又可以扩大市场占有率等。如何延长人口红利期、充分发挥广义人口红利?可采取如下对策:适时调整计划生育政策,延缓老龄化进程。
收入水平高的人口比重越高,则需求越大。需求越大,则经济增长动力越大。当经济增长较快时,许多问题和矛盾不至于水落石出,可以掩盖于一时,有时还可以在增长中解决一些问题。提高人的教育水平和工作技能,增加人力资本,使人力资本替代劳动力数量成为可能。让增长主义回归经济发展正途 讨论经济发展动力,必须对增长主义有所回答。
再次,人口的分布结构红利还有很大的释放空间。据夏杰长的测算,1979-2000年,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达到28.6%。今年统计局第三季度公布的数字,有个很值得大家关注的点,就是第三产业的产值在中国的GDP中已经占到了51%
当时准备金率提到20%、利率提到3%,在全世界利率热的情况下提到3%,这是对的。按照正常的情况,40几个月的通货紧缩,说明我们现在的经济增长速度是低于潜在增长速度的。政府这时候的作用是托底,社会政策托底,使产业优化的进程能够尽快发生。现在我们面临的,这些问题都是前几年两次过热的后遗症,2004年—2007年一次。
第三个作用,现在大家越来越意识到专业化的作用。我们不能把现在的通货紧缩当做常态吧,如果说新常态再比起旧常态,我们不能把过去14%的过热增长、通货膨胀、资产泡沫作为老常态吧。
但是四五年过去了,中国经济的过热消失了,处在相对过冷通货紧缩的情况下,继续实行这些政策就过时了。低迷时期怎么造成的呢?是因为前面发生了过热,还有很多政策性的问题。但是紧急情况下动用一些行政的手段也是必要的。我认为,我们应该积极地促进这种淘汰。
但是经济波动的情况是不断变化的,所以要随着这个变化的情况及时地调整政策。前面两个作用加起来这个过程非常重要,而且会有很积极的成果。我记得2001、2002年的时候,也就是上一轮经济调整到了尾声的时候,出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现象,通货还在紧缩,价格还在下降,但是企业的利润开始增长,因为利润增长企业的投资开始增长。第四个作用,就是结构真正在调整,14%的增长期内的结构,2010年的时候10%以上的结构,那一定是投资过多,房地产泡沫。
中国正常的增长潜在的增长率从来不在10%,世界上各种研究小组算来算去,算出中国的正常的增长是7—9%,有一个十年是8—9%,有一个十年是7—8%,我们现在是7%左右。现在中国经济的基本问题是产能过剩、通货紧缩,我们连续44个月生产者价格指数是为负,上一次90年代的时候是31个月,现在是44个月。
但是现在我们正在进行调整,过热之后我们现在属于萧条期、低迷时期。第二:宏观政策是有时效性的。
而现在这些正在逐步弱化,我们一些新的产业在增长,人们的需求结构也在逐步发生变化,加上我们的收入水平也到了一定的程度。经济过热的时候没人被淘汰,谁都有碗饭吃,现在,大量的过剩产能和过剩企业都是在那个时候建立起来的。第三,政府政策是要起作用,是要有宏观政策的。要从这些过程来思考我们现在的很多政策,和现在我们的一些正在发生的这些调整。包括前面说的优胜劣汰、提高效率、专业化、创新,为下一轮经济打下好的基础。90年代8年的时间,低迷、下滑,然后在低迷的情况下调整,通货紧缩及一直到2002年都有通货紧缩。
第二,怎么看待现在的调整过程,我们现在正在进入的一个低迷时期,是一个调整的过程。说宏观调控抑制过热大家都反对。
厉以宁老师刚才曾讲到服务业,我们今年第一次出现服务业超过GDP的50%的情况,消费品现在增长仍然比较正常,与消费相关的各种产业,现在恢复得都比较快一点。我想,我们需要正确地理解新常态的概念,在积极的意义上理解新常态的概念。
我们这次的教训是,2009-2010年产生了一轮过热,但是2010年,我们在世界上第一个及时地退出了刺激政策。我们可不能把过去的高增长当做常态,说现在不到14%了,比14%低了因此叫中低增长了,不是那回事。
因此,我们要用一种多方面的视角来看待现在我们的经济状况。而政府现在的问题就是有点羞羞答答,因为大家都在批评,说政府不该投资,应该换一种需求。防过热,防的不是过热的那点事,防的是现在这点事。我今天没有讲体制改革的问题,我们的创新热潮一大部分也是改革,改革政府和市场的关系,注册制、自贸区等等,使得我们现在企业、个人等等都更多地想创新了。
其中一个视角是,经济的波动,市场经济周期性的波动,经济过热和经济过冷,经济过热和现在进行的调整。后来为了应对世界金融危机,我们刺激了一下经济,然后2009年—2010年又出现一轮过热。
还有债务问题等等,这些问题就是非常典型的经济周期过程当中低迷时期的情况。上世纪90年代初的那一次过热之后,中国经济进行了调整,也是产能过剩、也是通货紧缩、也是企业倒闭。
过去的产品在市场上竞争力不行了,大家更多想创新了,加上体制改革。应该说,结构调整有有长期的历史性的,也有周期性的,在某一周期过去以后、过热过去以后结构的调整。
过去我们现在一些不景气的企业,其实你想一想他是有原因的,过去这些年,特别是最近这些年,经济过热的时候,他东张西望天天想着转型,天天想着哪有投资机会,没有好好的专注而专业地做自己的事情,而过去几年一直专注专业做好自己的产品、扩大市场的那些企业,现在订单反倒增加了。最后一点,跟我们的主题新常态与创新相关。在过热的时候,总的来讲政府还是抑制的方针,过去,宏观调控这个概念,在许多企业家的心目中就是不让干这个不让干那个。连社会项目都不做了,该做的一些事情都不做了,这里面就反映出我们现在存在的各种的问题,这些是我们还需要继续研究,这是历史的教训,我们上世纪90年代经历了一次波动,从2004年开始到现在,十年当中又经历了一轮波动,我们应该汲取一点教训。
一个产业里面一定有这样的企业,他们现在正处在兼并别人的地位上,而那些东张西望的企业,多元化那些企业,现在正处在被别人兼并的位置上。是的,不可能有支撑14%增长的需求了,我们现在支撑7%—8%的需求还是完全能够实现的,今后几年仍然有保证的这些需求。
过去想靠一个大的国企生存的过热期间的那种情况,现在逐步看到市场是波动的,并不是都有保障的,我们需要更多的用创新的思维来思考这些问题。只是,过热的时候大家都不理会,那时候日子过得好,高兴啊。
两次过热叠加在一起,过热的程度比上世纪90年代初还严重。类似14%的那种高增长,一定会产生经济过热,于是我们现在要面临各种问题。
发表评论
评论列表
对各国举办奥运会历史进行分析,冬奥会的大量筹办工作完全可以交给民营企业和民间社会组织承担。
国家战略不可能再回到过去的丛林法则 我先说说为什么要全球化,人类文明发展到现在,我觉得已经从之前的野蛮的丛林法则改变成现在的经济规则。
提高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,参与更大范围更高水平的国际竞争,是建设经济强国的必由之路。
到2010年底,沪深两市的总市值已经达到26.54万亿元,其中流通市值19.08万亿元,占总市值的71.9%,较股改之前的1.43万亿元增长了13.34倍。
故说发展是硬道理是对的,但说增长是硬道理则不一定对。